大洋網訊 1月15日,15屆131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《白鵝潭地區發展規劃(2020-2035年)》。根據規劃,白鵝潭將建設成為實現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核心示範區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廣州西部主引擎。
為此,規劃提出五大目標:打造立足灣區輻射珠西的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、引領廣佛聯動港澳的灣區綜合交通樞紐、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創新服務智慧樣板、花地嶺南特色的水秀花香濱水活力區、統籌三舊連片整備的城市更新示範區。
發展目標:建設“老城市新活力”核心示範區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廣州西部主引擎
白鵝潭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組成、廣州千年商都根基,現今是廣州西部樞紐門户,廣佛地緣優勢不可取代。在融入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、實現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時代命題下,白鵝潭站在大灣區承東接西的座標點,是大灣區三大增長極點中廣佛聯動的核心。白鵝潭將與東部珠江新城、琶洲和國際金融城黃金三角區一起,形成廣州東西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,地區肩負廣州西部崛起、引領廣佛、輻射珠西、融入灣區的重要使命,發展機遇前所未有。
本次編制範圍為白鵝潭36平方公里(其中陸地面積30平方公里),北至大坦沙,南至三枝香水道,東至珠江三枝香水道岔口,西至海龍科創園東邊界。規劃期限為2020—2035年,近期為2025年,遠期為2035年。
根據規劃,白鵝潭將建設成為實現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核心示範區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廣州西部主引擎,打造立足灣區輻射珠西的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、引領廣佛聯動港澳的灣區綜合交通樞紐、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創新服務智慧樣板、花地嶺南特色的水秀花香濱水活力區、統籌三舊連片整備的城市更新示範區。
規劃提出,白鵝潭要打造立足灣區輻射珠西的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,重點發展“總部經濟+醫藥健康+新興服務”、優化發展“現代商貿+文化旅遊”的“3+2”產業聚集區,建設多產業高效聯動發展示範區。引領廣佛聯動港澳的灣區綜合交通樞紐。構建區域、廣佛、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層面的多元化交通體系,建立以白鵝潭為核心,覆蓋大灣區的1小時交通圈,打通融入灣區的“最後一公里”。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創新服務智慧樣板。構建廣佛兩市共享、醫養一體的生活性服務設施體系,營造開放的營商環境,增設類型豐富的文旅休閒設施,高標準建設廣州創新型5G智慧社區樣板。花地嶺南特色的水秀花香濱水活力區。形成集生態總部、休閒娛樂、工業遺產於一體的複合型生態體系,建設獨具嶺南特色的灣區重要活動舉辦地。統籌三舊連片整備的城市更新示範區。突出“TOD+城市更新”理念,推行連片整備供應機制,打造以城市更新推動產城一體的發展典範。
產業:立足灣區輻射珠西的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,打造三大重點產業兩大特色產業
發展規劃,產業引領。
規劃提出,要明確白鵝潭產業發展思路和方向,打造“3+2”(重點發展“總部經濟+醫藥健康+新興服務”、優化發展“現代商貿+文化旅遊”)產業體系,發揮區域多元優勢打造總部經濟集羣。以總部經濟、醫藥健康產業和新興服務業為重點,以現代商貿業、文旅產業為特色產業,通過增強產業生態間有機聯繫,形成多產業增能提質、融合發展的經濟新格局。具體來看,白鵝潭要立足醫藥健康產業基礎,增強產業發展深度,構建向西輻射的新興服務業集羣,優化提升茶葉、花卉等傳統商貿產業發展方向,活化利用特色展館、古村建築、工業遺址等文化資源挖掘文旅產業潛能。
規劃提出,白鵝潭要打造以總部經濟、醫藥健康產業、新興服務業為重點,以文旅產業、現代商貿業為特色的“3+2”產業體系,有效指引主導產業集聚發展,形成12大產業組團的空間佈局。着力將白鵝潭打造成為灣區西部企業總部及區域職能中心集聚核,對接港澳的國際醫療健康服務新高地,輻射廣佛及珠西的新興服務業產業集聚區,重拾“十三行”輝煌的現代商貿新平台,傳承海絲文化基因的嶺南文旅創新地。
根據規劃,白鵝潭一方面順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趨勢,另一方面激活千年商貿基因、活化歷史文化血脈,嵌入灣區新元素,挖潛荔灣老資源,打造“3+2”產業體系,打造“老城市新活力”先行區。
其中,要打造總部經濟、醫藥健康和新興服務業三大重點產業。
總部經濟方面,規劃提出要在白鵝潭形成灣區西部企業總部及區域職能中心集聚核。發揮廣佛地理中心、區位、便捷交通和高性價比租金的比較優勢,吸引廣州、佛山乃至灣區西部等地企業以及國內外500強企業在地區設立區域總部、企業區域研發、設計、市場、銷售、人力資源、財務等職能中心。依託現有產業基礎,發展醫藥健康、現代商貿、文旅及產業金融等專業服務業總部;圍繞正在推進的聚龍片區(芳村大道東國企連片地塊更新改造)、廣船未來港等項目,發揮廣州市國企資源優勢,引入國企企業總部,並結合引入新興行業企業總部、獨角獸企業總部,充分預留新興產業總部空間,形成總部企業集聚區、產業生態圈。
醫藥健康產業方面,白鵝潭則要建設聯動港澳的醫療健康服務新高地。發揮大坦沙健康生態島、廣州國際醫藥港等重點項目向心吸引力,促進龍頭企業集聚,激發產業活力,打造涵蓋醫、療、研、養、遊全產業鏈的高端健康生態。規劃還重點強調了荔灣作為粵文化發源地,要提升地區對港澳居民吸引力,發展療養康復、養老管理等健康產業,構建粵港澳健康醫療旅遊和生活目的地,成為面向全球的醫藥健康產業門户和樞紐。
新興服務業方面,白鵝潭要建設輻射廣佛及珠西的新興服務業集聚區,重點圍繞產業金融、工業互聯網等方向,配合發展科技服務、商務服務、會展服務等新興服務業,培育產業服務功能,形成高效輻射、高端集聚、創新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。打造以聚龍灣片區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,形成以工業互聯網為主導產業,其它科技產業為關聯產業的“1+N”生產性服務體系。
商貿升級:重拾“十三行”輝煌,打造現代商貿新平台
與此同時,擁有千年商貿基因的白鵝潭,也提出在新時代要發展現代商貿業和文旅產業等兩大特色產業。
如何重拾“十三行”輝煌,打造現代商貿新平台?規劃提出,白鵝潭要升級傳統商貿業,通過線上線下雙線優化,向“新零售”、“新消費”等創新商業模式轉型,構建現代商貿業體系。運用現代電商平台、線上營銷手段,結合線下專業市場資源,發揮茶、花卉等資源的世界影響力,提升特色商貿推廣度。對茶葉、花鳥魚蟲等專業市場進行聯動升級改造,吸引小體積高附加值貿易集聚,增強特色商貿產品營銷的體驗感與參與度。構建數字化平台發展互聯網商貿業態,爭取研發質檢、定價中心、交易所、專業博覽會等頭部功能,搶佔市場高地與話語權,逐步建成集高端零售、線上推廣、展貿批發、體驗休閒等業態於一體的線上線下綜合產業服務平台。
而在文旅產業方面,打造傳承嶺南多元文化基因的文旅創新地。延續嶺南文化歷史文脈,活化利用歷史建築、工業遺址、特色村落,結合區內信義會館(奧美)等文化創意園、文化企業,充分體現荔灣區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魅力,提升歷史文化價值。對現存沙面建築羣、粵海關舊址、德國教堂舊址、廣三鐵路石圍塘站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,編制新一輪文物保護規劃,引入現代商業、酒店、金融、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,對文保單位進行活化利用。借勢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、廣東文學館、廣東美術館“三館合一”的重大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,進一步集聚文化資源,將數字化場景應用於嶺南特色文化的展示、推廣,增強資源體驗性,打造文化、科技、旅遊、體驗元素融合集聚發展平台。圍繞如意坊、六二三路、文化公園、西堤等節點,打造沙面世界級文化產業集聚區。結合時尚商業,挖潛夜間經濟價值,打造廣州西部獨具嶺南特色的夜間活力商圈。深入挖掘嶺南文化時代內涵,建設一批具備影響力的文化博覽項目,引入高級別文化論壇設立永久會址,搭建國際交流平台。
空間佈局:打造12大產業組團,發展三大重點產業和兩大特色產業
為有效引導“3+2”產業體系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,白鵝潭打造12大產業組團,優化產業空間佈局。
其中以三大重點產業為主導的組團8個,分別為核心區組團、聚龍灣組團、廣鋼-廣船組團、大坦沙醫藥健康產業組團、醫藥港醫藥健康產業組團、廣鋼車輛段組團、花地灣組團、花地河北組團;以兩大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組團4個,分別為南漖車輛段組團、西塱車輛段組團、廣佛黃金商貿組團和如意坊-沙面歷史文化組團。
交通:引領廣佛聯動港澳的灣區綜合交通樞紐
為打造引領廣佛聯動港澳的灣區綜合交通樞紐,規劃提出,白鵝潭要打造西聯佛山、南通南站、東跨珠江的交通體系,提高路網密度,提升白鵝潭廣州西部門户地位及交通樞紐能級。
外聯方面,優化提升西聯佛山、南接南站的高快速路網,增密東跨珠江橋隧,加快推進新廣州西站等高能級軌道交通樞紐建設,構建半小時聯通廣佛、一小時融入灣區交通圈,打通灣區高價值要素流入通道。內暢方面,圍繞白鵝潭商務區、廣鋼、廣船等重點組團,優化主次幹路網及軌道交通系統,提升路網密度,全面支撐產業發展。
西聯佛山,近期重點推進廣佛大橋系統工程(一期)、同心橋等2條西行通道建設工作和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可研工作,啓動芳村沿江路、興東路、珠江大橋放射線等不少於3條西行通道前期研究。遠期謀劃地鐵25號線等軌道交通線路和其他高等級主幹道聯通佛山,實現白鵝潭醫藥健康、現代商貿、新興服務業等產業組團與佛山南海千燈湖等片區的高效聯動。
南通南站,加速啓動南漖隧道建設,優化改造芳村大道,規劃新增玉蘭路-港口路,加強醫藥健康、新興服務業等產業組團與廣州南站、佛山順德三龍灣等片區的聯繫。加快推進地鐵22號線建設,打通融入灣區的最後一公里,拉近白鵝潭與灣區城市的時空距離,釋放南站對白鵝潭產業經濟的引流效應。
東跨珠江,重點研究紅樓路過江通道、聚龍灣隧道等不少於2條過江通道,減輕大坦沙島本地車流與佛山過境車流的交織,增強花地灣組團、廣鋼-廣船組團與廣紙組團的聯繫,緩解核心區、醫藥健康組團交通壓力,為白鵝潭發展提速提質,強化廣州西部門户核心地位。
公共服務:打造服務於廣佛兩市人羣的品質宜居“生活圈”
為匹配產業發展需求,白鵝潭高標準配置生產性及生活性服務設施,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創新服務智慧樣板,打造服務於廣佛兩市人羣的品質宜居“生活圈”,構建具有領先水平的智慧化服務設施體系,支撐白鵝潭產業發展。
如何匹配產業發展需求?規劃強調白鵝潭要建設配套生產性服務設施,如針對總部經濟,配套法務諮詢中心、金融服務中心;針對醫藥健康產業,配套重點高校產學研基地;針對新興服務業,配套人才服務市場;針對現代商貿業,配套大數據中心等。
而在生活服務方面,規劃的關鍵詞則將重點指向了“廣佛”,提出打造服務於廣佛兩市人羣的品質宜居“生活圈”。從助力廣佛實現服務共享、滿足創新型人才生活需求出發,高標準建設健康管理中心(高端醫療)、頤養中心、綜合醫院等大型醫療服務設施;交往中心、休閒中心、藝術畫廊、博物館等共享交往設施;大型體育中心、休閒遊憩步道等康體設施;智慧數字電商體驗店等商業服務設施;國際幼兒園、示範學校等教育設施。與此同時,規劃提出要在白鵝潭構建新一代智慧城市管理系統。建立白鵝潭城市智慧大腦,大力推進“5G+智慧城市示範區”建設。
環境:花地嶺南特色的“水秀花香”濱水活力區
如何發揮白鵝潭歷史文化底藴煥發出時代活力?規劃提出,白鵝潭要依託珠江一線和花地河,打造有機串聯各產業組團的15公里濱水活力區,形成集休閒活動、文化交流於一體的複合型公園環。同時,發揮省“三館合一”、廣船未來港等重量級項目影響力,爭取高級別文化論壇在地區設立永久會址,搭建國際交流平台。促進以粵劇為代表的嶺南文化與文商旅深度融合,打造廣州夜間經濟新地標。
值得一提的是,規劃提出要發揚以粵劇為代表的嶺南文化,重點推進沙面歐陸風情島等特色功能區建設,採用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,融合“網紅”元素,借勢新媒體提升傳播力,以產品推廣與文化傳播相結合的方式,打造超流量IP。同時,充分發揮15公里濱水活力區的文化交流功能,點線串聯,結合廣船未來港等項目,提升現代化展覽的承辦能力,塑造嶺南文博品牌,爭取高級別文化論壇在地區設立永久會址,搭建國際交流平台,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展示廳。另外,加快統籌推進三舊連片整備,創建城市更新示範區。
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申卉、何濤
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蘇俊傑、莫偉濃、廖雪明